2016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河北省唐山市,一场突如其来的7.8级地震,顷刻间将这座百年工业重镇夷为废墟。
1976年,位于唐山的开滦矿务局下辖七座煤矿,分别是:赵各庄矿、唐家庄矿、范各庄矿、林西矿、吕家坨矿、马家沟矿、唐山矿。唐山大地震时,这七座煤矿在井下的当班工人共有一万多名,按常理来想,他们的结局应该是最悲惨的,可是他们却仅仅死亡七人。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能产生这个奇迹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伟大的人:
带领一千多人井下逃生的副矿长:贾邦友
贾邦友时任吕家坨矿革委会副主任就相当于今天的副矿长。既是领导,也和工人一起干活。地震发生时,贾邦友他们刚把活干完,准备下班。发生地震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过一会他们才明白地震了。而这个时候,井下完全断电了,漆黑一团,工人就是靠头上的矿灯照明;作业面坍塌非常严重,水也上来了,通风也停止了。这时的贾邦友指挥有素,丝毫不慌乱,他指挥工人赶紧到425大巷里去。到大巷集中后,又开始向井口撤退。
工人们在贾邦友的指挥下,井然有序。当时因为通风停止了,缺氧严重,每个人的体力都不够用的。在他们感觉呼吸很困难时,突然感到新鲜空气到了,原来是管理通风的同志在逃生后,并没有回家,而是用手工把风门打开了。风井底部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有70多米,而直径却不足一米,但是因为升降机不能用了,每次只能容一个人沿梯子爬行。井下的1006工人都要从这里爬上去,难度可想而知。这时贾邦友指挥:“女同志先上”然后是新工人上,最后是干部上。就这样一千多名工人在危机关头竟然是默默有序地爬上去了。要知道,这个时候早一秒钟抓到梯子就有可能活命啊。贾邦友是最后一个上去的。他上去时,发现工人们都没走,都在井口默默地等着他。眼前的这一切,让这个一生都在与死亡打交道的人激动不已,但是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都赶紧吧,矿上就不用管了,赶紧回家看看。”
返井救人的矿建一区副区长:郭振兴
在吕家坨工人向地面跋涉的时候,在范各庄矿的新井旁,一个年轻人正想方设法地向地下进发。
他叫郭振兴,二十八、九岁,是范各庄矿工程处矿建一区副区长。地震发生时,郭振兴刚从井下上来。就在他两脚刚一沾地的刹那,地震发生了。郭振兴被甩到旁边一个两米多深的冷冻槽里。
当郭振兴爬出冷冻槽时,才发现刚把他运上来的井架已经变得歪歪斜斜。这口新凿的竖井,直径有七、八米,井口距地面520米。而此时此刻,在矿井的最底部,还有27名工人没有上来。
由于这里的地下涌水量大、井壁的淋水猛,被工人们称为“龙潭”。矿井底部只有60多平方米,每小时积水量达50多吨,这就意味着井底的水位每小时就会上升近1米。而且这里没有其他通道,只能借助电动绞车上下井。可是现在井架已经扭曲变形,电力也已经停止,这就意味着他们唯一的出路已经被切断了。
郭振兴和其他地面脱险人员没有放弃,他们将无法运转的电动绞车改成手摇稳车。郭振兴拴上金属软梯和钢丝绳,在黑暗中摸索着滑向“龙潭”深处。
当郭振兴终于下到520米“龙潭”井底时,已经过去了3个多小时。此时井底的水已经涨到两、三米高,让人欣慰的是27名井下工人已经到井壁10米处的一个平台躲避。安然无恙。郭振兴和27名矿工,分两批上井,无一伤亡。
站在水中疏导人员的老工人:罗履常
当各矿区矿工努力撤离的时候,赵各庄矿的地面,罗履常正手拿毛巾,光着身子在废墟上摸索着。至今他也没弄明白,自己怎么就从二楼的澡堂到了地面。
面对着遍地的瓦砾,罗履常已经完全没有了方向。他想先回家找件衣裳穿,而他的家就在五六百米外的家属区。平常闭着眼睛都能走回去,现在却找不到了。罗履常终于摸回家,但此时家已经平了。不过让他惊喜的是,妻子和三个孩子都逃过了此劫。
按常理说,在这样一场天灾浩劫中能与家人团聚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既然团聚就肯定不会再选择分离,但此时的老罗却下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在后来的采访中他是这样说的:
“井下工人有好几千人哪!我说那井下工人更不知道怎么样,所以我心里有一种责任心,也可以说是一种阶级感情……”
他顾不上安慰惊魂未定的家人,立刻返回赵各庄矿拿了二三十盏灯,带着救护队下井救援。他们每到拐弯的地方都会做好标记,为了让那些迷了路的工人快速上井。
罗履常所在的赵各庄矿,与吕家坨的情况有些不同。这是一个百年老矿,在它的地下有一条被称为“马路眼”的斜井。建国前井下运输,主要依靠马拉的煤斗子车,所以矿工们将这条斜井称为马路眼。
吕家坨矿和范各庄是解放后的新矿,基本上采用机械提升,所以没有马路眼,只能通过直上直下的风井逃生。因为有这条斜井在,包括赵各庄在内的5个老矿,在撤退上似乎比吕家坨更容易一些。
但是虽然有这条斜井在,但大部分矿工,从来没有走过这条废弃已久的斜井,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他们怎么才能找到这条路呢?
就在这时,罗履常和另外7名救护队员赶到了。当时的情景,被老罗救出的一名矿工现在还印象深刻:
“前面就是斜井了,你们赶紧走,他是站在齐腰深的水里头在指挥。”
5年的井下生活,使罗履常对迷宫般的矿井了如指掌,他担任起疏导井下工人的临时指挥员。
7月28日9点钟左右,在罗履常等人和井下工人的共同努力下,赵各庄井下3000多人大部分安全返回地面。
带领五名矿工井下坚持十五昼夜的老班长:陈树海
唯独赵各庄矿采煤5区的陈树海、毛东俭、王树礼、王文友、李宝兴5名矿工,还没有返回。由于井下巷道多处发生塌方,虽然矿领导几乎天天组织抢救人员到井下寻找,却一直未能发现他们。
陈树海等5名矿工人被困在第10道巷0597工作面,距地面有882米。死亡的危险时刻威肋着5名矿工。5名被困的矿工中,陈树海是具有几十年井下工作经验的采煤班长,他深知情况严重。于是,他把5个人紧紧地聚集在一起,鼓舞大家一定要争取活着上井,决不能坐着等死。他们5个人奋力拼搏,轮流扒挖塌方,以便打开上井的通道,先后挖了60多个小时,共计挖通道了16米长的塌煤,终于手拉手地由10道巷上到了9道巷。
到了30日上午4点30分,他们手中最后一盏矿灯也熄灭了,巷道变得一片漆黑。他们5个人手拉手,在老班长的带领下,顺着水,顶着风,一只手摸着电缆,一只手拉着刚17岁的小李,趟着没膝盖的井下积水(因井下断电停止排水所致),一步步向8道巷攀登。巷道中坑坑洼洼,又很滑溜,加之极度的饥饿和疲劳,他们每登上一个台阶,浑身都要使出最大的劲儿,就这样,他们5个人共爬了90米高的800多个台阶,终于上到了8道巷。
矿井里的积水哗哗地流,水越来越浑,大水下来了。于是,他们5个人决定停止往上攀登,就近爬进一辆有顶盖的矿井车里,等待救援。在这里他们渴了,就捧着喝又臭又咸的坑道水;饿了,还是靠坑道水来维持;困了,挤在一起睡在矿车上。井下很凉,他们5人心贴在一起。
8月11日,强烈地震过后的第15天,忽然,5名矿工发现了闪光的矿灯。“灯光!灯光!”他们5个人迎着闪耀的灯光,一齐用微弱的声音喊着,抢救人员终于发现了他们。此时:正好是8月11日中午12点。
在人类生命史上,15昼夜不吃饭还能活着,这无疑是个奇迹。这5名矿工在大震后的井下度过的15个不寻常的昼夜,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充分显示!
在这场灾难中,还有许许多多为了多数人的安全,置自己安危于不顾的工人。唐家庄矿唯一遇难的矿工张勇,是井下炸药库的保管员,地震时张勇距地面仅有150米,因为担心炸药库发生危险,他一直没有撤离岗位,直到飞速上涨的地下水把他吞没。还有林西矿正在值夜班的绞车司机吴显东,地震时绞车房已经摇动不止,吴显东却按操作规程要求,把闸把打到紧急制动的“O”位上。就在那生死攸关的几秒中,车房倒塌,把他砸在里面。当矿上派人把他扒出来时,他仍然坐在操作位上,手还紧握着闸把。
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帮助,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大概这就是万名矿工奇迹生还的奥秘吧!
那些常年处于阴暗矿井之下的人儿啊,在这场灾难中给了我们最多的温暖和阳光!愿每一种职业的人,不分高低贵贱,都能被善待!
更多精彩请关注《矿业汇》
专注矿业行业的垂直新媒体社交平台,为矿业全产业链行业的从业者、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资讯,搭建矿业社交平台。
本文为中国选矿选煤网编译整理,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网址:http://www.xkxm.com/news/20160729-105842.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