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早在2003年,我国就成为了进口铁矿石的第一大国,而业内人士谈起国外矿石,均称其品质远超国内选矿厂选出的铁矿粉,毕竟品位摆在那里。
可,进口矿石就全是好的?
近日,小编整理全国范围内发生的进口铁矿石新闻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进口铁矿石质量堪忧
据统计,进口铁矿石主要存在铁含量不达标、杂质或有害物质含量偏高、夹带固体废物、掺杂氧化皮、混有检疫类外来杂物等质量安全问题。
1.品质不合格
进口铁矿石品质不合格主要分为品味低(铁含量偏低),杂质多(三氧化二铝、磷、硫等杂质或有害物质含量偏高)、水分大(短重)三方面。
其中,短重现象是最经常发生的。
下表,是矿业汇小编粗略整理的2016年各地进口铁矿石短重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地出现的短重情况程度不一,但绝大部分都超过了5‰的规定范围。按照国际惯例,正常的海运过程中,商品短重率应低于5‰,否则商家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索赔。
而从货源上看,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短重现象较马来西亚而言,程度较轻,马来西亚的这起短重事件的情况中,短重率超出国际惯例的7倍之多。可以说,相对于巴西、澳大利亚等铁矿石出口大国,马来西亚等亚洲东盟国家的铁矿石出口情况更令人堪忧!
比起短重,进口铁矿石品位不足是更为隐性的黑洞。
以印度举例,截至今年7月底,河北口岸共进口印度矿87批次,重量478.35万吨,货值11956.80万美元,但检验出的印度进口不合格铁矿石就高达达43批次、244.76万吨、货值5803.51万美元,批次、重量、货值不合格率为49.42%、51.17%和48.53%。
在2011年6月。河北唐山一家钢铁厂从印度进口了11.93万吨铁矿石,货值高达804.2万美元。然而,经过检测,该船铁矿石铁含量仅为42.03%,与合同规定最小铁含量51%及国外检测结果铁含量50.16%相去甚远。
2.夹带固体废物
进口铁矿中掺杂的固体废物通常为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冶炼渣、氧化皮、除尘灰和工业垃圾等废弃物,甚至货物本身可能是经过冶炼加工处理的尾矿。此类货物一般有害物质含量较高,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2013年3月,江苏常州口岸进口了一批伊朗铁矿砂。卸货时,检验检疫人员在取样过程中发现其中夹带了大量灰褐色、蜂窝状结构的不规则块状物体,初步判定不是天然的铁矿石或者铁精矿,疑似固体废物冶炼渣,同时还发现夹带少量的废钢、耐火砖、生铁、焦炭、废橡胶和水泥石块等其他杂物。
3.掺杂氧化皮
氧化皮,俗称氧化铁皮,是炼钢过程中在冷却环节从钢体外层脱落的碎屑。属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但由于氧化皮铁含量较高,部分国外贸易商通过将氧化皮掺杂到铁矿石中以提高铁含量。
2012年1-7月,山东口岸共检出掺杂固体废物氧化皮7批,2011年共检出掺杂3批。
4.混有检疫类外来杂物
货物中发现大量树根,说明该船铁矿可能为表层矿,开采过程中容易混入动植物等检疫类外来杂物。
2015年05月19日,河北黄骅港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在对一艘载有进口印尼铁矿石的船舶进行现场查验时,将货物进行人工筛捡后清捡出植物根茎1.9吨,发现不明动物骨骼12块,废旧衣物1件。
这些来自各检验检疫局的数据,都像是在狠狠地向澳大利亚、巴西等铁矿石出口国打脸!
质量不合格的原因
这样的进口铁矿石质量不合格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吞噬了国内钢厂的利润,还会影响炼钢企业的钢铁产品质量,给下游工业生产建设留下无穷的安全隐患。
不同进口国别的铁矿,检出不合格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为了降低成本,保住利润,也为了摆脱国外几大矿山企业对我国的掌控,我国开始选择从印度、伊朗、乌克兰、朝鲜等新兴市场的中小矿商手中大量进口低品位铁矿。新兴市场的低品位矿货源多、价格更低,尽管冶炼成本较高,但综合算来,成本低于高品位矿。可新兴市场的中小矿商往往管理混乱、诚信度差。
来自老挝、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铁矿石产自小而分散的企业,矿山质量控制不严格,且从这些国家进口的铁矿多为拼集供货,货物品质波动大,易出检验事故和纷争。
越南铁矿石良莠不齐情况很明显,主要是因为越南加工条件有限,一般原矿开采出来就简单破碎后直接出口,故品质无法保证。
而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进口的铁矿石品质高、企业信誉好的国家,尽管进口铁矿石总体品质较为优良,矿粉品质一直比较稳定,但也存在配矿、质量控制不佳的情况,其中短重情况较为严重。
不知,正在看文章的你,对着这些事件的看法如何?
更多精彩请关注《矿业汇》
专注矿业的行业垂直自媒体社交平台,为矿业全产业链行业的从业者、管理者,提供有价值资讯,搭建矿业社交平台。版权问题、读者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eyedongdong
本文为中国选矿选煤网编译整理,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网址:http://www.xkxm.com/news/20160829-105927.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