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某拍卖平台拍卖了天津市和平区马场道74号房地产,起拍价3.5亿元,而该房产的所有权人就是两千亿债务的当事人企业——渤海钢铁,此次拍卖的房产也是渤海钢铁的总部办公所在地。
2016年3月,渤海钢铁负债危机爆发,仅仅一个月后,兼并重组不足六年的渤钢一分为五,土崩瓦解,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因品牌效应较弱,不少业内人士鲜有听闻,但一个月拆解掉一家世界五百强,渤海钢铁如何沦落至此?在新一轮矿企重组热潮中,我们又能从渤海钢铁获得哪些经验教训?
一、“拼凑”出来的世界500强
2009年3月,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务院发布《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截图
在这一时期(2008-2010年),中国掀起了一股钢企重组潮。
当然,除了上述钢企,本文主角渤海钢铁也是合并重组大潮中的一员。渤海钢铁重组之前,包括鞍钢在内诸多企业都对天津钢铁市场虎视眈眈。
经过一轮重组潮后,北京有首钢、河北组建了河钢、山东组建了山钢。天津周边省市都出现了自己的钢铁集团,某天津市国资委官员称:“从国家产业政策来看,你自己不重组,就要被别人重组,冶金作为天津主要支柱性产业,合并重组天津的钢铁集团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实现天津人自己的钢铁企业,2010年7月,天津市主要领导拍板,渤海钢铁集团正式挂牌,天津钢铁、天铁冶金、天津钢管集团及天津冶金四家国企正式开启重组合并。
二、做强无能、败家有术
自2012年以来,钢铁行业低迷人尽皆知。2014年,250亿的负债压倒了曾经的国内第二大、山西省最大民营钢企——海鑫钢铁;2016年,71.7亿元债务违约压垮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特钢企业——东北特钢。
但与上述两家负债钢企相比,渤海钢铁涉金融债务共计1920亿元,而天津市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只有2667亿元,债务黑洞之巨令人震慑。
1、整而不合的典型
曾有媒体这样评价这四家企业:
““这是老师把一个好学生和三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分到同一班级,然后综合四个人的总成绩冲击名校”。
“好学生”是天津钢管
天津钢管曾是渤海钢铁旗下最优质的企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球第三、无缝钢管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其技术中心研发的“镍基合金管”自2010年开始量产,并迅速将全球行业价格腰斩,海外油井管生产企业的暴利时代被天津钢管终结。
即使在钢铁行业整体亏损的四年,天津钢管净利润不降反增,毛利率也一直在提高。
天津钢铁等三家则是“成绩一般的学生”
天津钢铁与天津钢管比邻而居,相隔不足两公里。在此次渤海钢铁债务危机当中,天津钢铁负债规模最大,负债600亿元左右,总资产500亿元左右,已然资不抵债。天津钢铁与剩余两家(天铁和天津冶金)面临同样的问题——品牌效应较弱、影响力低、企业竞争力较差。
冲击世界名校
2010年7月,渤海钢铁挂牌成立,但四家都是老牌国企,合并之后,谁也不服谁,各行其是。而在推动整合的执行层面,渤海钢铁以及四家子公司都是正局级单位,各家一把手又都是组建前的干部,各自权力在新规出现后依旧难分伯仲,整合难度可想而知。
“渤钢”虽是整合集团,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空架子,难以对下属四家实体企业施加太多影响。天管等四家企业的财务也依然独立核算。
直到2013年4月,天津市政府提出新目标——冲击世界500强,四家企业重组三年后才开始合并报表,也造就了2014年渤海钢铁首次闯入《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并位列国内钢企第五位。
虽然报表合并,但“实质性的整合”并没有到来,天津钢管放弃外部采购,转而使用天津钢铁旗下公司生产的焦炉煤气,这是四家公司在业务整合层面为数不多的合作。
2、不合时宜的借贷扩张
在各自为战的情况下,却举债扩张,加速了渤海钢铁的土崩瓦解。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启动了“四万亿投资”的政策保障,企业获得大额贷款变得异常轻松。作为本地龙头企业,渤钢成立之初,便获得由建设银行等八家银行提供的总计1000亿元授信额度,随着渤钢入围世界500强,授信额度也不断增加。
(天津钢铁内部设备)
以天津钢铁为例,2013年之前,其新建两座两个电炉、一个高炉、一个烧结,资金多来自金融机构贷款,这些设备耗资四五十亿元。
另外三家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张。其中天津钢管主要生产无缝钢管,年产能从最初的50万吨发展至350万吨,翻了七倍。
渤钢的扩张显得不合时宜。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从2012年开始,中国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始终小于1%,2012-2014年平均每年销售利润率为0.44%,2015年则为-2.23%。
天津市的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产能过剩情况也愈发严重。天津市2010年粗钢的产能利用率为72%,2012年至2014年均下降至6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至少10个百分点。
3、分崩离析
2016年元旦前后,天津市高层召集金融机构,要求金融机构继续“支持”天津市钢铁行业发展,从侧面向社会宣布:“我们撑不住了,但是你们要继续借钱给我”。
2016年3月底,负债近2000亿元的消息,让这家天津市国有企业一夜成名,更令地方政府、涉债金融机构、投资人及数万企业职工陷入空前紧张。
2016年4月21日,天津市政府的一纸批文,将天管等四家企业正式从渤钢分出,与渤钢共同成为天津市国资委直管企业。
至此,渤海钢铁世界五百强两年游正式结束。
现在,“好学生”天津钢管极力撇清自己与渤海钢铁的关系。“天津钢管这种企业,不应该与其他企业混为一谈,更不应该长期陷在渤海钢铁的债务泥潭之中”。天津钢管负责人如是说。
三、总结
天津将渤钢拆分,用意显然是将巨额债务"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与此同时,由于天津市政府无力全部托底,只能选择性援助,作为最被市场看好的天管,很可能被优先考虑,而其他三家或将视情况进行破产重组。
如今钢铁行业"去产能"阻力重重,资金链紧绷的钢企负债累累,"悬顶之剑"随时可能坠落索命。在当前新一轮钢企兼并重组的呼声下,倘若国企体制和"钢铁GDP"逻辑不改,行政命令式重组再现,合而不融,加之企业自身决策失当,距离出现下一个"渤钢"还会有多远?(矿业汇)
本文为中国选矿选煤网编译整理,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网址:http://www.xkxm.com/news/20170828-106703.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