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这么大,蕴藏的矿产资源丰富无比,但终有一天,高品位矿产资源会渐渐变少!
怎么办?上天?
不!下海!
于是,南海、钓鱼岛、南极、北极……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碰上了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都会找机会分一杯羹!世界各国开启了“疯抢”模式,中国更是深受其害,“官司缠身”。
怎么一回事?且听小编与你唠一唠。
海洋矿产资源
按矿床成因和赋存状况,海洋矿产资源主要分为三大类:
① 砂矿,主要来源于陆上的岩矿碎屑,经河流、海水(包括海流与潮汐)、冰川和风的搬运与分选,最后在海滨或陆架区的最宜地段沉积富集而成。如砂金、砂铂、金刚石、砂锡与砂铁矿,及钛铁石与锆石、金红石与独居石等共生复合型砂矿;
② 海底自生矿产,由化学、生物和热液作用等在海洋内生成的自然矿物,可直接形成或经过富集后形成。如磷灰石、海绿石、重晶石、海底锰结核及海底多金属热液矿(以锌、铜为主);
③ 海底固结岩中的矿产,大多属于陆上矿床向海下的延伸,如海底油气资源、硫矿及煤等。在海洋矿产资源中,以海底油气资源、海底锰结核及海滨复合型砂矿,经济意义最大。
其中,最让人“眼热”的海洋矿产资源,非石油天然气、深海锰结核莫属!
据美国石油地质学家估计,全世界含油气远景的海洋沉积盆地约7800万公里,大体与陆地相当。世界水深300米以内海底潜在的石油、天然气总储量为2356亿吨。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20亿吨,天然气储量181.46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储量的24%和23%。主要分布于浅海陆架区,如波斯湾、委内瑞拉湾与马拉开波湖及帕里亚湾、北海、墨西哥湾及西非沿岸浅海区。大陆坡与大陆隆也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深海锰结核以锰和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为主要组分,富含锰、铜、镍、钴等多种元素。据估计,世界大洋海底锰结核的总储量达30000亿吨,仅太平洋就有17000亿吨,其中含锰4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58亿吨。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底部。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30′~20°、西经110°~180°海区最为富集。估计该地区约有600万平方公里富集高品位锰结核,其覆盖率有时高达90%以上。
蓝色圈海运动
日益膨胀的需求面对有限、已知的资源,使世界各国变得越来越躁动,争端中各国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升级。
在海洋油气的争夺中,各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陆地面积狭小的日本历来是“圈海运动”的先行者,它不仅是一个传统的海洋国家,也是最早认识到海洋权益的亚洲国家之一。对日本来说,无论从渔业还是从对海底资源开发的角度考虑,称其海洋专属经济区为日本的一条生命线都不过分。
日本也因此与周边国家存在较多的海域争端,多年以来,日本不仅与中国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纠缠不休,制造事端,而且与韩国在独岛海域龃龉不断,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更是时常出现摩擦。
美国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权国家,也是当今世界拥有海外属地最多的国家。2006年,美国进一步加大“圈海运动”的力度,将夏威夷以西、中途岛以东大片范围单方面划成本国海洋生物保护区。
澳大利亚与印尼之间关于帝汶海的争端,更是典型的以争夺资源占有和分配权为中心的海洋领土争端。这不仅仅是因为外交谈判过程中,关于划界和资源争端与东帝汶的政治演变过程交织在一起,还因为争端双方,存在明显的实力差距:东帝汶的国家发展对澳大利亚的援助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历时六年多,经过曲折而复杂的谈判过程,双方最终同意暂时搁置主权争议,在共同合作区范围内对争端海域的油气资源进行共同开发,并就有关制度安排签订了条约,为油气资源开发活动提供了稳定的法律依据。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冰雪融化加剧,其海底潜藏的巨大经济利益日益显见,于是相关各国围绕该海域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也展开了博弈。
俄罗斯就是其中的“表现突出”的一个国家,它甚至把自己的国旗直接插在了北极的海底,以宣誓对北极拥有主权。受其影响,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在地域上接近北极的国家,纷纷找出各种理由,宣誓对北极拥有管辖权和开采权,以求在北极的资源争夺中分得一杯羹。
无独有偶,从1984年第一次踏上南极乔治王岛开始,以“南极科考”作为幌子的资源争夺战就不曾断绝。作为地球上资源最丰富、争夺最激烈的地方,南极尚未迎来资源开发的那一天,但为了在南极预先争夺优先发言权,各大国小国纷纷前往建站。
中国富饶海域惨遭觊觎
大海,富饶、美丽,养育了一方水土一方人,但也引来了觊觎的目光。
南海
南海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这片海域的石油储量高达418亿吨,天然气储量75539亿立方米,还有丰富的海底可燃冰储量,有“第二波斯湾”之称。除此之外,南海还有相当丰富的固体矿产资源,南海蕴藏5万亿吨以上的锰结核、约3100亿吨镁、170亿吨锡和铜、29亿吨镍及锰、8亿吨钴、5亿吨银、800万吨金、60亿吨铀、250亿吨重水等,经济价值相当可观,且储量比陆地丰富得多。
但近现代以来,中国对海疆权益不甚重视。海洋国土一直没有纳入国家的经济区划版图。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做过3次大的经济区划,3次都没有把海洋国土纳入到经济区划中去。
这么一大块肥肉的归属一直悬而未决,眼馋的“饿狼”自然不会放过此次机会。
东南亚各国围绕着南沙群岛问题向中国频频发难。在南沙群岛海域的100多个岛礁中,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通过“蚕食战略”逐步侵占了岛屿中的大多数。而且岛屿附近的资源还遭到了它们的大肆掠夺,南沙群岛周边被越、菲等国打了一千多口油井,每年出油量超过5000万吨!
更别提,有了美国在背后支持的菲律宾,竟在日前单方面向海牙国际仲裁法庭请求,建立南海仲裁案仲裁庭,裁决关于管辖权和可受理性的问题。这不仅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在国际上也风波四起。
钓鱼岛
1966年,受亚洲近海矿产资源勘察协调委员会(CCOP)的邀请,美国海洋研究所的“亨特”号调查船使用最先进的一系列设备,先后对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进行了勘察。他们发现中国近海海底资源蕴含大量的资源,并声称,中国的东海和南海是世界第二个波斯湾。
言论发表后,中、日、韩三国纷纷开始进行海域划界分析与勘探,想尽可能多地获取海底油气资源。
东海是一个具有良好油气远景的盆地。其地质构造被学界称之为“三隆三凹”,即由三个隆起带和三个凹陷带共同组成了整个东海盆地。第一条“隆”是浙闽隆起带,其连接的一个“凹”就是东海陆架盆地;再往东是从钓鱼岛一直往北直到韩国济州岛的钓鱼岛隆褶带,“凹”也就是紧邻它的冲绳海槽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再往东就是琉球隆起带。包括春晓、断桥、残雪、天外天以及平湖共5个油气田在内的中国最大海上油气田--春晓油气田,如果所有油气田都开发,一天的天然气产量大概可以达到700万立方米,一年可以达到25亿立方米。
连东海盆地周边的春晓油气田都已经产量可观,那位于盆地中心位置的钓鱼岛海域油气储量不难猜测。
钓鱼岛的珍贵将日本人的野心凸显出来:日本要抢钓鱼岛的目的有很多,但从矿产资源角度来讲,其主要目的很可能是要强占半个东海大陆架,从而划去中国东海油气资源的半壁江山。
更多精彩请搜索关注矿业垂直自媒体社交平台《矿业汇》微信公众号(MiningSink)
本文为中国选矿选煤网编译整理,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网址:http://www.xkxm.com/news/20160917-105993.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