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煤矿机械集团创新发展纪实
关键字:
郑州/煤矿机械
浏览次数:3736发表时间:2015-05-29 00:00:00.0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的职工们不会忘记曾经连续9年亏损的窘境:这家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在1994年到2002年经营业绩大幅下滑,职工只能领30%左右的工资。与之相伴随的是人才大量流失,领导班子平均两年换一届,企业几近崩溃。
而今,郑煤机械集团已经成为我国设计制造煤炭综合采掘支护设备的行业龙头,工业总产值2006年升至23.8亿元,连续6年保持年均65%以上的增长速度;利税升至19669万元。
郑煤机械还创造了多项第一:
——液压支架总产量世界第一。2006年生产液压支架6803架,14.35万吨。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和最大支护高度世界第一。自主研发生产的液压支架最大工作阻力达到13000KN(千牛顿),最大支护高度达到6.3米。
……
发生这些巨变的原因是什么?集团董事长焦承尧说:“关键在于创新。”
体制创新迸发活力
为了激励创新,2000年7月以来,公司确立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思路,形成了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竞聘制解决了干部能上的问题。公司实行公开竞聘上岗,使一大批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任期制则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公司规定,中层干部在一个岗位上每届任期两年,连任不能超过三届;岗薪制解决了干部激励机制的问题。公司坚持按照承担的责任、压力、贡献等指标,实行四级岗薪制度;末位淘汰制解决了干部业绩考核的问题。集团公司每季度小评一次,每年综合考评一次。
在职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公司坚持一岗一薪、易岗易薪。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严格控制长期合同工,逐步增加短期合同工、协议工。彻底打破“进了企业的门就是企业的人”的陈旧观念。
科技创新始终早走半步
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重庆说:“我们在国际、国内强手如林的情况下,屡屡中标,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始终早走半步。”
近年来,集团陆续投入2亿多元,全面更新了高新技术开发所需的硬件环境。同时,积极同国内各专业科研院所、煤矿加强联系,将企业的设计方案送交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公司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2005年、2006年分别比上年增长82.2%、50.5%。
高新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集团对科技人员实行待遇倾斜政策,专家型技术带头人年收入最高可达30万元。目前,集团公司已经聘请两院院士4名,长期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和学术带头人。
到2006年底,集团共获得或被受理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形成了31类上百个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全面打破了德国DBT、美国JOY对我国高端煤炭综采装备市场的垄断。(人民日报)